太陽系行星 介紹

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以下是一些關於水星的基本信息: 軌道週期:87.9691 地球日1 自轉週期:58.646 地球日3 表面溫度:-173°C至427°C2 自轉方向:由西向東 軌道離心率:0.20563593衛星數量:0顆 水星的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外觀看起來與月球和其他衛星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由於大氣層極為稀薄,無法有效保存熱量,水星表面晝夜溫差極大,為太陽系行星之最。白天時赤道地區溫度可達432°C,夜間可降至-172°C。極區氣溫則終年維持在-172°C以下。 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1/30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無四季變化1。它也是唯一與太陽軌道共振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幾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1。因此,對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來說,一天相當於兩年。 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與金星相同),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從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從技術角度上講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於其距離太陽過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金星:

金星是太陽系中的第二顆行星,以其明亮的亮度和與地球相似的大小而聞名。金星的直徑約為12,092公里,質量約為地球的81.5%,因此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金星沒有自然衛星,且其自轉方向與大多數行星相反,呈逆行自轉。
金星的大氣層非常厚重,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佔大氣質量的96.5%。這種濃厚的大氣層導致了強烈的溫室效應,使得金星的表面溫度極高,平均溫度約為735 K(462 °C;863 °F),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金星的表面壓力是地球的92倍,並且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這些雲層阻擋了來自太空的可見光。
金星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由於金星是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因此在地球上觀察時,金星通常出現在日出前的東方或日落後的西方。如果您對金星有更多的問題或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隨時告訴我。

地球: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第三顆行星,距離太陽平均149,597,870.7公里,也是目前宇宙中人類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的質量約為5.97×10^24公斤,半徑約6,371公里,平均密度5.5 g/cm^3,是太陽系行星中密度最大的。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稱為海洋或湖或河流,其餘是陸地板塊組成的大洲和島嶼1。地球同時進行自轉和公轉運動,分別產生了晝夜及四季的變化更替。
 地球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二氧化碳、氬。地球誕生於約45.4億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並在35億年前的海洋中出現生命。根據科學界測定,地球曾存在過的50億種物種中,已經絕滅的占約99%,現今存活的物種大約有1,200至1,400萬。
 地球上有約80億人口,分成了約200個國家和地區,藉由外交、旅遊、貿易、傳媒或戰爭相互聯繫。地球是人類的家,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保護它。



火星:


火星是太陽系中的第四顆行星,以其紅色的外觀而聞名,因此被稱為“紅色星球”。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地球的九分之一。它有兩個不規則形狀的天然衛星,分別是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是被火星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非常稀薄且寒冷。火星表面有許多撞擊坑、沙丘、礫石,以及類似地球上的山谷、沙漠和極地冰蓋的地貌特徵。火星的南半球是古老的高地,滿是隕石坑,而北半球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的兩極有冰冠覆蓋,並且有證據顯示火星曾經有大量的水冰存在於地表下。
火星的自轉軸傾角和自轉週期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的週期是地球的近兩倍。火星在地球上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僅次於金星、月球和太陽。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時約為5400萬公里,最遠時可達4億公里。由於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並且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火星曾擁有類似地球的環境,因此成為了太空探索和潛在人類移民的重點目標。目前,火星已經被數十艘無人太空船探索過,並且有多個國家計劃在未來進行載人登陸。


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以其顯著的條紋和旋轉中的巨大風暴——大紅斑而聞名。它是一顆氣態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並且擁有強大的磁場。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也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它有一個岩石質的核心,外圍則是厚厚的金屬氫層和分子氫層。木星的大氣層非常深厚,並且有著多層雲系,主要由氨晶體和硫化氫組成。
木星的自轉速度非常快,一天只有大約9.9小時,這使得它在赤道部分有明顯的凸起。它有79顆已知的衛星,其中最大的四顆被稱為伽利略衛星,是伽利略在1610年發現的。木星還擁有薄薄的行星環系統,主要由微小的塵埃粒子組成。
由於木星的巨大質量和引力,它對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軌道有著顯著的影響,甚至被認為在太陽系早期可能對行星形成和軌道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木星已經被多次無人太空船探索,包括先鋒10號、航海家計劃、伽利略號和朱諾號等。未來仍將有更多探測木星系統的太空任務,這些任務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顆巨大行星及其衛星系統。


土星:


土星是太陽系中的第六顆行星,以其壯觀的環系統而聞名。它是一顆氣態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並且是太陽系中質量僅次於木星的行星。土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9倍,但其密度非常低,甚至低於水,這意味著如果有一個足夠大的水池,土星將能漂浮在水面上。

土星的環系統由無數的小冰塊、岩石和塵埃粒子組成,這些物質反射太陽光,使得環系在望遠鏡中顯得非常明亮。土星的環可能是由彗星、小行星或衛星碎片形成的,這些天體在接近土星時被其強大的引力撕裂。

這顆行星有83顆已知的衛星,其中最大的衛星是泰坦(土衛六),它擁有厚厚的大氣層和多樣化的地表,包括河流、湖泊和沙丘。泰坦是太陽系中唯一除了地球之外擁有穩定液態表面水體的天體。

土星的內部結構可能包括一個岩石和冰的核心,外圍是金屬氫和分子氫層。它的大氣層非常深厚,並且有著多層雲系。土星的自轉速度非常快,一天只有大約10.7小時。

土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引人入勝的行星之一,它的獨特性和美麗的環系使它成為天文學家和太空探索的熱門對象。


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近的行星,以其獨特的青色外觀而聞名。它的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質量排名第四。天王星的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天王星是在1781年3月13日由威廉·赫歇耳爵士發現的,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天王星的大氣層主要由氫和氦組成,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以及可以探測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 K(−224 ℃)。其外部的大氣層具有複雜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較而言,天王星的內部則是由冰和岩石所構成。
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其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近年來,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發現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跡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中最遠的行星,以其鮮明的藍色和強烈的風速而聞名。它是一顆冰巨星,主要由氫、氦和微量的甲烷組成。海王星的大氣層中的甲烷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部分原因,但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甲烷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可能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7倍,但其體積是太陽系中第四大的。它的大氣層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區之一,雲頂的溫度約為-218°C(55 K),而核心的溫度則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約為7,000°C。
海王星於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通過數學預測而非有計劃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為止,只有航海家2號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
海王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和14顆已知的衛星。它的風速極高,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這些特性使海王星成為太陽系中一個非常有趣且獨特的行星。



















留言

熱門文章